導讀:當前,全球光纖接入的發展勢頭正盛,廣泛應用于家庭、園區、城市和制造業等重要場景。而在光纖接入領域,無源光網絡(PON)是首選的主導技術,可實現低時延和可持續性,并滿足不斷增長的帶寬需求。PON解決方案旨在支持帶寬升級,同時保護原有投資,從而實現與早期技術的共存。寬帶接入情報服務首席分析師Julie Kunstler對此進行了分析。
10/11/2023,光纖在線訊,當前,全球光纖接入的發展勢頭正盛,廣泛應用于家庭、園區、城市和制造業等重要場景。而在光纖接入領域,無源光網絡(PON)是首選的主導技術,可實現低時延和可持續性,并滿足不斷增長的帶寬需求。PON解決方案旨在支持帶寬升級,同時保護原有投資,從而實現與早期技術的共存。如今,10G PON正在廣泛部署,其未來主要的升級方向是50G PON。50G PON融合了PON的所有優勢,為通信服務供應商(CSP)以及智慧城市、園區和企業IT管理者提供了面向未來的光纖接入技術。
50G PON在家庭、園區和企業中的重要作用
家庭
PON是光纖入戶(FTTH)的首選技術。隨著帶寬消耗的持續增長,CSP正致力于為家庭提供更高速的PON解決方案,以及全屋FTTR(光纖到房間)。雖然目前全球10G PON升級正如火如荼,但未來繼續向50G PON演進已成必然。50G PON將滿足未來各種帶寬需求,例如:
家庭寬帶的需求正在持續增長。到2028年,全球44%消費寬帶的訂閱速率預計將達到1 Gbps甚至更高,而2021年這一比例僅為6%。同樣地,平均寬帶速率也將由2021年的163 Mbps增長至2028年的近1.1 Gbps。
智慧家庭業務發展迅速,諸如專業監控、視頻云存儲、老人智能護理等許多業務都需要可靠、低時延的寬帶。
家庭聯網設備的數量正在持續增長,其功能也在不斷豐富。高質量的擴展現實(XR)需要1 Gbps的帶寬和低于3ms的時延才能保障優質體驗。
許多住宅用戶可居家辦公,不少小微企業也支持居家運營。而充足的帶寬和低時延對于云應用以及高品質的視頻會議至關重要,同時家庭網絡必須支持多用戶和多活動并發。50G PON可滿足未來家庭連接需求,并利用FTTR保證整個家庭的帶寬供應充足。
園區和企業
各種類型和規模的園區和企業都依賴低時延的寬帶連接和基于云的應用。虛擬化和人工智能(AI)正在增強員工的數字化以及視頻協作能力。各類園區和企業環境也對50G PON提出了需求,例如:
教育園區正在向擁有數字化教室和實驗室的智慧校園演進。教育工作者們正在采用增強現實(AR)/虛擬現實(VR)應用來模擬學習和現實生活,這也加速了元宇宙的到來。元宇宙支持同校學生、在校學生和遠程接入學生、或者跨地域跨學校學生之間的協同合作。這種新型沉浸式教育技術需要大帶寬和低時延。因此,50G PON將成為智慧教育園區的不二之選。
制造園區要求實現先進的數字化運營,以提高產量、運營利潤和質量,同時減少資源浪費和能耗。這類環境,即工業4.0,需要一張全光網絡,以實現在機器、工廠車間、控制室、邊緣和云之間快速移動和管理數據。而50G PON使這一切成為可能。
醫療園區的組織架構較為復雜,包括專業的設備、軟件、員工和患者,中間橫跨眾多設施。數字化數據的可移植性和交換性是提升醫療健康水平的基礎,數據的安全性同樣也很關鍵。通過使用先進的數字成像技術,醫療水平得到了顯著改善。但是,醫療影像共享和云存儲需要較高帶寬。這也推動了醫療園區對50G PON提出需求。
智慧城市需要AI、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等多種技術支撐,以實現城市服務、資產和系統的協同運行和實時調整,從而為工作、生活和娛樂提供一個更優質、更安全的環境。智慧城市可以帶來諸多好處,包括更清潔的空氣、更優化的交通管理,更高效的政府服務、更低的犯罪率等。而高帶寬、低時延和可靠連接是實現智慧城市應用的最基本要求,這同樣也離不開50G PON的支持。
50G PON與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是全球CSP和IT主管的共同目標。PON是一種基于光纖和點對多點連接的可持續寬帶技術,支持通過單束光纖承載多用戶和多應用服務。更高速率的PON技術(如10G PON)在提升帶寬的同時,正不斷降低每千兆帶寬所消耗的功率。這意味著,可以在降低功耗的前提下提供更高的帶寬。隨著帶寬需求以及接入用戶、園區、企業和設備數量的持續增長,這一點變得至關重要。50G PON正是這樣一種面向未來的可持續的光纖寬帶技術。
建議
目前,50G PON解決方案正在快速上市。CSP和IT主管應積極審視50G PON解決方案,并從2024年開始實驗室試點。同時,仔細評估各自的使用案例,以適應廣泛的客戶類型和應用,覆蓋家庭以及智慧城市等各類園區和企業場景。
PON在支持多用戶和多應用接入方面的能力已經得到充分證明,同時它也是一種可持續、易升級的技術。在PON技術的基礎上,50G PON將繼續發展,實現無處不在的光纖連接。
本文作者:寬帶接入情報服務首席分析師Julie Kunstler,askananalyst@omdia.com
光纖在線公眾號
更多猛料!歡迎掃描左方二維碼關注光纖在線官方微信